在汽车的智能化趋势下,车企们纷纷在汽车的智能化配置上下足功夫。对于现在的消费者来说,不再只关注“动力和性能”,还会更多的考虑到“智能和舒适”。其中,智能座舱作为消费者最直观、最紧密的整车印象之一,已经成为消费者决定是否购车的重要因素。从目前的车展新车情况来看,各家车企的智能座舱在座舱功能和交互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同质化现象。语音助手、DMS识别交互、场景模式、多媒体应用(音乐、影视、游戏)、车载通讯(远程启动车辆)、车机OS(3D车模、ADS驾驶模式)、按摩座椅……这些同质化的内容正在使得消费者出现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从车机交互方式来看,多模态交互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是不同的智能座舱在语音交互形式、手势识别、屏内手势交互方面较为相似,在使用体验上差异极小。车机的交互形式大多数车企并没有作出自己的特色,消费者们也对千篇一律的交互方式缺乏新鲜感。在智能座舱体验上,用户已经不再满足于“大而全”的同质化内容,而是“细而精”的专属体验。未来智能座舱的设计要细分目标用户群体、兼顾驾驶者和车内多种乘客的不同使用需求,精准贴合用户的使用场景和需求,减少使用负荷和干扰,让操作变得简单体验更加流畅。这是未来车机交互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接下来从UI/UE、AI大模型两个方面简单地讲一讲交互方式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UI / UE
对于智能座舱车机的UI/UE设计来说,如何能够让用户在智能座舱交互中感受到舒适和便捷是设计的关键,与此同时还需要兼顾趣味性以及一致的设计风格。优秀的UI/UE设计总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进行考量,如何操作更便捷?怎样的交互逻辑用户能够更好地接受?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多从用户的角度去考量,从细节入手更多的为用户着想。车企们再结合各自品牌特性做出专属自己的UI/UE设计风格,这将会是很好的差异化展示。要做好UI/UE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
对于车机UI来说,整体设计风格要做到和谐统一,不同的设计风格杂糅在一起会产生割裂的视觉体验,甚至引起用户的反感。为了使车机的UI一致,需要把车机的字体、图标、动效均采用统一的设计语言进行规划创作。从而带来整齐统一的使用体验。同时也能展现车机UI的特色,形成差异化。例如小米su7便遵循小米澎湃OS的视觉统一设计语言,对字体、图标和动效进行了精心设计。实现了视觉效果上的统一协调。
流畅的动画过渡和细微的动画
如今平滑过渡的动画已经是在所有手机上都能见到的,好的动画过渡会给用户带来流畅舒适的使用体验,同时也会兼具趣味性和生动性。不同应用之间的流转、按键来实现静音等场景下,通过设计一个个有趣生动的动画来替代生硬的界面或图标改变将会给用户带来平顺的观感和丝滑的体验。同时从细节着手,在很多人不在意的细节处融入巧思,会让用户在使用车机过程中感受到操控的美妙。在现在设计同质化的智能座舱市场上要做出差异化来,并让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首先要做到“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明确目标用户群体的定位,考虑用户的需求。并且细节决定成败,在细节处用心打磨,在UI/UE体验上做到流畅自然,最后结合品牌定位形成车企自己的设计语言风格,并给予用户生动有趣的交互体验,差异化亮点自然产生。例如苹果的UI/UE设计便一直令人欣赏,这也成为了苹果独特的产品力体现。
AI大模型
AI大模型是现在最爆火的热点之一。如今大模型上车也已然成为一种趋势。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其中最直观的一个应用便是车载语音助手。自2023年以来,大模型上车的速度明显加快,从ChatGPT发布到国内厂商纷纷推出自家的大模型,再到现在大模型已然成为打造车载语音助手的最重要途径。究其根本,传统语音交互无法实现个性化和情感化的交互能力,这是交互体验上用户现在所欠缺的。也是用户所需要的。在智能座舱方面,AI可以深度融合座舱娱乐、控制功能并引入社交属性,能够为用户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和社交价值。AI智能座舱可以根据用户的情绪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让用户在车内的时间变得更加有趣和丰富。例如华为小艺接入盘古大模型能够根据用户习惯和出行场景主动提供服务,如主动开启空气净化、主动调整空调;吉利的AI数字精灵和微信打通,“通过微信就能够和用户成为‘好朋友’,一句指令就能为用户准备行程”。
近来网上很受吹捧的小米SU7也搭载了AI大模型,配合小爱同学带来全新智能驾车体验。它可以支持语音深度控车,模糊指令也能识别,更有AI大模型赋能,可识别车前场景,甚至是前车车型。这些充满了科技未来感的交互能力,大幅提高了驾驶过程中的便利性以及乐趣。让出行变得不再单调,语音交互也更加人性化。这种改变增加了整车的趣味性,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面对未来智能座舱交互的发展,对车企而言,一方面先要完成平台化,基于平台化来思考车机生态的场景化个性化等需求,同时关注用户的使用体验感受,从而形成差异化的体验;另一方面,设计要基于品牌或平台定位和目标用户需求,一定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清晰目标用户与定位,精准地提供适当的功能及体验。